我國已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具備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包括覆蓋國家、省、市、縣四個層級的監測站點。在監測網建設過程中經歷了站點數量大幅增加的過程,從2013年的300多個地面站點增加到2015年1000多個站點,監測網絡的覆蓋范圍也從城區為主發展到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的郊區。這種站點數量的變化會給空氣質量評價帶來何種影響?
羅洪艷碩士和唐曉副研究員等在被《大氣科學進展》最新接收的文章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了監測站點數量變化對我國2013-2018年間PM2.5和O3濃度評價值的影響。文章采用了兩種簡單方式來計算:一種是假設監測站點數量在2013-2018年間穩定維持在2013年300多個水平,計算國家和區域的濃度評價值。另一種是采用各年實際建成站點來計算國家和區域的濃度評價值,進而比較兩者的差異。
羅洪艷認為:“2013-2018年間,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數量的增加對國家和區域尺度PM2.5濃度評價值影響相對較小,但對O3濃度評價值影響相對較大,會影響部分年份的評估趨勢,并且呈現出顯著的季節性差異,可能與臭氧對前體物的敏感性在冬夏季以及城區郊區差異有關。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針對臭氧采用日最大濃度值(O3_Max)進行評價分析,與國家現有評價方法有差異。
總體來看,我們的分析結果表明,監測站點數量的變化是國家和區域空氣質量評價中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不確定性因素,在空氣質量長期變化趨勢及其驅動力分析等研究中需考慮其影響?!?/p>
圖1 中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已建成
圖2 站點數量變化對全國和區域PM2.5和O3_Max濃度評價值的影響
Citation: Luo, H. Y., and Coauthors, 2022: The impact of the numbers of monitoring stations on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air quality assessment in China during 2013–18. Adv. Atmos. Sci.,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2-1346-5